【汉寿文艺】散文:龙阳花鼓唱新篇
2020-12-03 09:13:54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汉寿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青克健 | 作者:王道富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3225


            龙阳花鼓唱新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王道富


每当夜幕降临,汉寿县银水湖公园的长廊里便人头攒动,一拨一拨的人涌向这里,观看地花鼓表演。

地花鼓是汉寿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艺术形式,在古龙阳(今汉寿)境内流传已几百年,被称为龙阳地花鼓,也叫花鼓儿。

龙阳地花鼓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,一锣一鼓一把二胡便可出演。若配以唢呐、竹笛等其他乐器会更显热闹。

地花鼓演员是两人(周边地区也可4至6人,如南县、桃源),一男一女,男丑女旦,也可是两女,那须一女扮男。

女旦的表演含蓄、羞涩,男丑的表演诙谐大方,以插科打诨来逗乐观众。

《清早起》《探梅》《釆茶》是龙阳地花鼓的主打剧目。谁家红白喜事,都有地花鼓演出助兴,且台词多为即兴创作,很受东家的喜欢。

近年来,汉寿县更注重居住环境的改善。银水湖、龙珠湖等一大批休闲型公园场所的出现,提升了城区的生活品位,让龙阳地花鼓等民间艺术也随之落脚,生根开花,扮靓了城镇风景,也愉悦了民间生活。

前些天,我有幸欣赏了一台龙阳地花鼓的演出。

晚饭过后,刚走出大门,就听到了锣鼓家什的喧闹声。

我信步挤入人群,隙缝中窥见一男一女,“8”字形的舞步穿织,扭成蜂蝶式的翩翩舞姿。

我小孩般地钻挤到了台前(记得小时侯也是这么做的),锣鼓家什的响声更是激越,心房几乎都被全敲开了,呼吸也都跟着锣鼓家什的节拍起伏……

演出中,丑旦二角的表演真让人眼花缭乱,“8”字形的台步在清越的唱腔中似是走不完的“轨”步,约摸两个时辰之久的重复动作却不让人生厌。

不让人生厌的还有那表演者的服饰,旦角身着大红古戏装,头戴凤冠。冠上的凤羽,随表演一颤一颤的。丑角头顶上扎有蓝头巾,随舞晃荡,让人想起那些民间故事中的樵夫。

现代生活改变了人们的一些生活理念和格式,龙阳地花鼓呢?

我走进长廊临时圈定的前台,很想知道今晚表演的是哪出哪折?

忽就听到:

“中国抗疫有三山,

火神、雷神、钟南山。

三山抗疫显神威,

共产党是我们的大靠山。

依儿哟,哟依哟,

依儿哟依哟,

共产党是我们的大靠山。”

……

谁有如此动情嗓声?

声声入耳,字字敲心。

这是他们的新编剧目《共产党是靠山》。

是的,我们很自豪在这样的国度!

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已明摆在了我们的眼前,进入了老百姓的吟唱之中。

报幕人的话语打断了我的沉思。

“下面给大家演出《夜半相会》——来点掌声!”

掌声瞬间雷动。

《夜半相会》说的是有一位老头从武汉回来被隔离,老伴不知隔离是怎么回事,又担心老头儿饿着,便遣儿媳妇半夜三更去瞧瞧,顺便也送点吃的。

剧情是这样展开的:

老头武汉回家遭隔离,

老伴不理解隔离并担心老头挨饿要送吃的。

因腿疾去不了遣儿媳妇去,

儿媳妇说夜半三更的公媳怎相会?

婆婆说你戴个口罩化个装,悄悄去哈有何为难的?

于是便演绎出了一些插科打诨的故事。

“哎呀我的才郎哥,你何不当个志愿者,免得受隔离?”

“哎呀我的情妹妹,我一心只想见到你,你说又咋的?”

后来相会被发觉见面的竟是公公和儿媳。

演出既有龙阳地花鼓的老味道,又注入了现代街舞的新气息,亦俗亦雅、风情万种,牙都笑掉了一地。

演出这么受欢迎,他们到底是哪路“神仙”呢?

我趁演员歇演的时侯,有意去打探了一些情况,才知道他们是业余爱好,自愿组合的团体。团员人数很多,主打人员都有十多个。成员都是情投意合的各路好汉,有退了休的干部、教师,进了城的农民兄弟和那些带着孙儿孙女的“保姆”爷爷奶奶们。

共同的情趣,安定的生活,让他们在一起快活快活。

“那位拉二胡的是宣传部退了休的老部长。”

“那位曾是岩汪湖镇的老村支书。”

“那当团长的是文蔚乡吹拉弹唱样样皆能的土才子。”

“你别小看这位丑星,去年去市里,捧回了金奖,跑到沿海去,风光了港澳深,袋子里一袋子的奖品和奖金,别人都叫她胡美人。”

我听醉了也看醉了,今天的生活让人全醉了。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(作者系汉寿县酉港中学退休教师、汉寿作家协会会员)

责编:青克健

来源:汉寿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要闻
视频
推荐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